如何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医学?王辰、丘成桐等顶尖专家研判

2025-04-22 01:53:43 | 来源:少议的对新闻网
小字号

如何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医学?王辰、丘成桐等顶尖专家研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贺佳雯 北京报道  “分阶段推进人工智能与医学融合。” 4月19日至20日,“以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如是说。  王辰指出,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医学研究的范式与行业生态,医疗卫生关乎生命与健康这一人类终极福祉,必须发挥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获悉,大会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政策及发展规划建议,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等技术发展现状,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医学人工智能的监管与治理等内容。  会上,来自数学、人工智能、医学、公共卫生、药学等多学科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医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受访者供图。)  AI不是替代医生  在王辰看来,在推进融合的进程中,短期是学习探索阶段,重点是要构建学习与教育体系,明确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定位与应用逻辑,开展场景化试点;中期是深化应用阶段,通过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全场景融合,扩大应用范围;长期是生态构建与国际参与阶段,形成人工智能赋能的医学新生态,覆盖科研、临床、管理全链条,构建新生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数学家丘成桐出席并作了《以数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攻克人类疾病难题》主题报告。他阐述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与大量数据涌现,数学研究生物和医学的条件已成熟。数学为人工智能提供底层架构,在疾病研究等多领域有重要应用,但也面临医学数据方面的难题等挑战,期望数学与医学、人工智能等加强合作,推动相关研究发展。  另一方面,众多与会专家强调,“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拓展医学的领域”。同时提出了当前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直言,医疗领域数据具有敏感性、诊疗结果不可逆性、责任主体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医疗行业AI应用处于“高压地带”。他提出“人机对齐法则”的全面渗透策略,强调AI必须通过可解释性、信任度与人性化三重考验,让对齐法则深入技术架构、数据集建设、医院管理、患者知情、行业监管等环节,才能实现AI从高效工具升级为医生的“可信伙伴”。  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和医学伦理安全  未来人工智能与医疗融合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赵韡强调“医生必须在其中有主导权、决策权”。他在《安全与治理——助力医学人工智能发展》主题报告中系统剖析了医学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治理思路,强调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始终要以安全可信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医疗决策主导,夯实数据基础,建立动态可持续评估机制,推动法律、技术、伦理协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一级调研员沈剑峰指出,当前需建设医疗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语料库,突破专业语料不足、多模态处理等大模型技术瓶颈,同时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联动,推动政策标准创新,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和医学伦理安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创新。  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会上发布“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涵盖卒中治疗、基因疗法、疾病预测等13项重大成果。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的基因治疗方案尤为瞩目,这些进展将显著提升疾病防治水平。  本次发布的成果从31万余项医学研究中精选而出,包括研发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新方案显著降低患者残疾率、证实成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有效性、揭示一种有效提高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新型纳米酶机制等。研究显示,适度肥胖但腰围较低的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反而更低;另有团队发现炎症性血脑屏障破坏的关键分子机制,为相关治疗提供新靶点。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